首 页 人大概览 人大动态 重要发布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立法工作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监督工作 > 审议意见

2023年第3期

时间:2025-02-20  作者:  访问量:

市政府:

  4月28日,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2年度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,现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转去,请认真研究办理,办理情况于2023年10月中旬前形成报告报市人大常委会。

  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

  2023年5月10日

  关于《2022年度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》的审议意见

 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,2022年以来,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以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目标为导向,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,强化底线思维、系统攻坚,全方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,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。一是主要环境指标改善实现新突破。空气质量PM2.5降至33微克/立方米,同比改善8.3%,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;PM2.5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和重污染天数比率等3项考核指标,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22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。2022年我市国控以上河流断面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5%,成功退出全国“后30位”。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数量较省定目标任务实现翻番。新一轮“四减四增”目标共15项,已提前完成5项。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推出新举措。排污权交易试点改革全面启动。挂牌成立全省首家海草床生态系统养护观测站。在全省率先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综合修复基地协作机制、生态环境执法司法衔接“直通车”机制。将碳排放强度降低指标纳入市对各县区(开发区)考核内容。建立了覆盖节能减排、大气、水、重点生态功能区、自然保护区等5大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和横向流域生态补偿制度。三是贯彻落实黄河战略实现新进展。助力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建成国内首个“碳中和油库”,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发出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“绿电”,加快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,“双碳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。2022年4月,生态环境部将我市列入全国“十四五”时期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名单。四是环保督查问题整改有了新成效。截至目前,第一轮中央、省生态环保督察及“回头看”反馈意见及信访件已全部整改完成。第二轮整改完成率分别达到68.18%、98.08%。

  虽然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,但仍存在不少问题:一是环保责任落实不够到位。“管发展必须管环保、管生产必须管环保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尚未全面落实到位。中心城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不清晰,部门之间、县区之间仍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,防污治污长效机制不健全,影响综合治理效果。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,环保隐患较为突出,比如东营首创博瑞水务有限公司配套人工湿地的建设方、管理方、在线监测运维方等关系不顺,职责不明确,不能有效发挥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功能。二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。当前,我市产业结构偏重、能源结构偏煤、产业布局散乱,重化工等高耗能、高污染产业占比仍然较高,继续压减污染排放的难度较大,环境容量小与排放总量高的矛盾依然突出。环保重点项目推进存在短板,2022年确定实施的全市生态环保和“四减四增”重点项目中有2个未能按期完工,1个未完成年度任务。农村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,农业面源污染底数不清,缺乏部门统筹和数据支撑;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养殖粪污处置、地膜回收设施配套不到位,尤其是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(场)粪污贮存设施建设标准低、建而不用现象仍然存在。三是环境治理存在薄弱环节。大气污染方面,臭氧浓度反弹问题较为突出。2022年,臭氧(O3)浓度185微克/立方米,列全省第13位,同比反弹11.4%,反弹幅度列全省第1位,臭氧污染已成为影响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的首要因素。春节期间,烟花爆竹集中燃放问题突出。水污染治理方面,基础设施配套存在短板弱项。影响国控河流水质的39家污水处理厂中还有18家需要提标改造。城市雨污分流不彻底,部分区域老旧建筑小区雨污管网错接、漏接、混接情况依旧存在。部分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标准不高,质量把控不严,影响实际效果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,历史遗留问题较多,整改较为缓慢。

  为此,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如下建议:

 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,不断健全责任体系。要明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监督管理、配合协作等职责,进一步理顺生态环保体制。对水系治理、大气污染防治等跨区域、部门的重点工作,要明确牵头部门,发挥好抓总作用,做到统一标准、统筹治理,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落实。生态环境部门要落实统一监管责任,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,督促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提高环保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
  二是聚焦源头治理,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。生态环境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、产业结构的问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。要聚焦产业转型,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、平台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,坚持改造提升化工、轮胎等传统产业,推动与新兴产业、数字经济融合发展,从根本上筑牢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。要强化政策支撑,深入实施新一轮“四减四增”三年行动,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建立完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,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要围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,坚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。

  三是强化目标导向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要紧盯环境保护目标任务、环保督查问题整改,强化项目引领,推进水气土(固废)污染治理项目建设。要坚持精准治气,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、臭氧污染防治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三场攻坚战,有效遏制指标反弹趋势,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。要坚持系统化治水,做到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“两手”发力,强化全流域综合治理,确保重点河流断面稳定达标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,分类推进“两清零一提标”,适度提高标准,坚持动态清零、动态治理,推进速度服从工程质量,避免“边整改边复犯”。要聚焦农村环保短板,明确牵头部门,对农业面源污染底数进行全面摸排,为污染治理提供一手数据。加快推进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。

主办: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
 鲁公网安备 37050202370729号   鲁ICP备19037049号   技术支持:立博网络   网站访问人数:
最佳效果:1024×768或以上分辨率、16Bit颜色、IE7.0以上版本浏览器  投稿邮箱:dyrdxxw@dy.shandong.cn